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一线报道
杜晓山教授与尤努斯教授北京聚首三十载情谊续写普惠金融新篇章(2025-05-02)

2025年3月28日,在北京国宾酒店的宴会厅内,两位鬓发斑白的老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眼中闪烁着跨越三十年的深厚情谊。被誉为“中国小额信贷之父”的杜晓山教授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中孟建交50周年的特殊时刻,以一场晚宴续写了一段改变世界的金融传奇。

 

 

九十年代结缘:从学术共鸣到使命传承

回溯至1993年,杜晓山教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团队赴孟加拉国考察。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格莱珉银行的总部大楼,他与尤努斯教授初次面谈。当时,尤努斯教授在1976年以27美元借款给贫困妇女开启格莱珉银行的雏形,而杜晓山教授则带着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深切关注,两人开启了促膝长谈,从“贫困群体的信用价值”到“金融扶贫的可行性”,思想的火花点燃了跨越国界的合作火种。

1994年,杜晓山教授将格莱珉模式引入中国,在河北易县建立首个扶贫社试点。他将尤努斯教授创办的格莱珉小贷理念——“五户小组、整贷零还”机制与中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应运而生了中国的扶贫小贷模式。尤努斯教授多次来华考察,在河北易县、河南虞城的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了解小额信贷对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2006年高光时刻:推动中国小额信贷浪潮

尤努斯教授荣获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后,应“中国—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国际研讨会”主办方的邀请来华参会。在会议主办方的安排下,尤努斯教授相继与商务部、外交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扶贫办(现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会谈,期间强调了小额信贷在全球减贫事业中发挥的作用。面对央视镜头,他特别感谢杜晓山教授及其团队:“没有他们的坚持,格莱珉模式不会在中国生根发芽。”

杜晓山教授在尤努斯教授访华期间,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沟通,并陪同尤努斯教授出席了部分重要领导人会见。这次访问不仅引发中国小额信贷领域的热潮,更让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扎根乡村的约300个公益小贷机构和项目获得了广泛关注。他们一直致力于为农村妇女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025年再聚首:共绘普惠金融新蓝图

此次北京之行,尤努斯教授作为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在与习近平主席会谈后,邀请杜晓山教授参加3月28日的晚宴。席间,两位老友回顾了小贷在中国的境遇,还谈到社会企业的发展。尤努斯教授分享了其在孟加拉国以及全球推动“三零世界(零贫困率、零失业率、零净二氧化碳排放)”的经验,杜晓山教授则介绍了中国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发展的情况。晚宴后,杜晓山教授应尤努斯教授的邀请,共同接受了中方媒体的采访。

 

 

友谊长青:超越国界的减贫使命

三十年间,杜晓山教授与尤努斯教授的友谊早已超越个人情谊,成为中孟两国在普惠金融领域合作的象征。两人多次互访,进行考察交流活动,共同培养了大批小额信贷领域的专业人才,尤努斯教授将成功经验推广到众多发展中国家。

正如尤努斯教授在晚宴中说道:“杜教授不仅是我的同行者,更是我的挚友。我们的目标从未改变——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获得尊严与希望”。杜晓山教授则以中国古语回应:“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这场跨越世纪的友谊,仍在继续书写人类减贫史上的动人篇章。

(农发所)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