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退而不休追梦人——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李毓芳(2020-08-07)

 

 

李毓芳,女,1943年4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考古所汉长安城考古队队长、阿房宫考古队领队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都城、帝陵考古,曾主持发掘汉长安城陶俑官窑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秦汉渭河古桥遗址等,主要学术成果包括:《西汉十一陵》《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上、下册)《汉长安城》《汉长安城桂宫:1996-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等。

 

2020年3月,李毓芳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考古公开课》栏目,讲述《消失的阿房宫》。

 

李毓芳退休十六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未离开自己所钟爱的考古事业,一直坚守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在中国秦汉考古发现与研究领域续写了新篇章,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受到广泛赞誉的骄人业绩。

 

不畏困难  坚守一线

 

2002年临近退休时,国家文物局打破常规,聘请59岁的李毓芳担任阿房宫考古队队长。她通过在135平方公里范围内艰苦、细致、认真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坚持实事求是精神,顶住各方压力,得出结论: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所修筑的阿房宫根本就没建成,只建成了一个长1270米,宽426米,现存高12米的夯土台基,它也没有遭到大火焚烧。这一结论一经公布,全国及海外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引起极大轰动。阿房宫考古队进行勘探和发掘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市、区领导及文物部门同行等都曾到过发掘现场,对李毓芳的考古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可。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说:“李老师提供的考古发掘证据,得出秦阿房宫没有建成亦没有被火烧的结论,我们就承认这个考古事实吧。”

 

李毓芳在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阿房宫遗址勘探挖掘期间,无论是三伏天还是三九天,李毓芳都坚持在考古工地现场,摸爬滚打、风吹日晒。因颈椎压迫神经,她左臂从后肩部到手指尖长达几个月持续发麻也顾不上就医;左膝盖不慎扭伤,但仍一瘸一拐地出现在发掘现场;胃肠功能紊乱的病症多次复发;由于压力太大,血压也不断升高。这些,李毓芳都坚持着咬紧牙关,挺了过来。2012年,国家文物局根据考古队详实的考古资料所确定的秦阿房宫遗址范围,通过了《关于阿房宫遗址的保护规划》。至此,李毓芳带领的考古队所得出的“阿房宫没有建成,亦没遭到火烧的结论”得到了国家正式认可,圆满地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交给她的阿房宫考古任务,也交上了一份让全国人民满意的答卷。

2012年,李毓芳又带领考古队和陕西省、市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渭河古桥发掘队,共发掘了七座大桥。其中最主要的大桥长880米、宽20米,有九百多根高9米、直径60厘米的木梁柱矗立在渭河故道内,场面十分壮观。该桥建于秦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桥,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汉长安城外最重要的大桥,张骞出使西域就走过这座大桥,即“丝绸之路第一桥”。同时,考古队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榫卯结构、能载重五吨的汉代木船。此项发掘工作在中国乃至国际考古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内外同行们都感到非常“震撼”。渭河古桥——“丝绸之路第一桥”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同年,李毓芳又接受另一项重大任务,即对汉武帝时期修建的“昆明池”进行钻探和发掘。发掘过程中,她意外地发现了西周首都——镐京的东侧壕沟——周人南水北调开凿的人工河流滈水,确定了周武王的都城镐京的东界和南界。学部委员王震中说:“你们功不可没,解决了几代人都没解决的问题!”。“昆明池”的考古项目曾入围“2016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终评。

 

李毓芳在渭河古桥发掘现场调查

 

李毓芳在昆明池遗址调查

 

2013年后,李毓芳带领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在上世纪80年代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又找到了二、三号古城,包括宫殿建筑,秦王和王后的浴室完整配套设施、宫廷后勤部等遗址,确定了三号古城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都城。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之都——栎阳城的考古工作,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李毓芳在栎阳城遗址钻探现场

 

2018年6月,李毓芳在西安西郊秦汉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个新的秦人都城“废丘”。“废丘”是项羽所封三秦之首雍王章邯的都城,也为确定秦人祖先的发家之地废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该发现被国家文物局直接确定参加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发挥作用  成果丰硕

 

李毓芳还为隋唐大运河、汉长安城未央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出谋划策。她和刘庆柱上世纪80年代发掘的“官署遗址”“少府遗址”在申遗过程中进行了一比一模型展示,是汉长安城未央宫申遗中的最大亮点,为2014年未央宫的成功申遗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毓芳退休后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考古·秦汉卷》《未央宫出土骨签的发现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长安城遗址骨签考古研究》《秦汉三辅地区建筑复原与研究》。她与刘庆柱共同编著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一套90册,含900个骨签的释文和照片,是中国考古出土文献中一部体量空前(1500万字)、意义深远的巨著,对中国年代学、文字学、档案学、军事学(兵器史)、手工业史、书法史、职官研究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对相关古文献进行了各方面的补充和修改,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毓芳与《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90册)

 

以身作则  激励后学

 

目前,李毓芳还在参加“阿房宫·上林苑考古队”,经常到坟地里和用粪尿养殖的蚯蚓地里调查钻探,臭味呛得人呼吸困难、流泪不止,有一次她摔倒在蚯蚓垅上,身上全是粪尿,但她仍坚持工作在勘探一线。

李毓芳是全国为数不多的、76岁还坚持在田野考古第一线的女性学者研究员。她因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考古第一线干劲不减,被称为“大地的女儿”。她视考古事业为命根子,顾不上对女儿的成长陪伴和照顾家庭,放弃了舒适生活,全年除春节几天外都扑在野外工地上,搞研究、著书立说、作报告……不论严寒酷暑,她坚持每天快走,打乒乓球锻炼身体,就是为了应对考古队高强度工作,千方百计地延长田野考古工作年限。2016年春节后,她因摔伤置换了髋关节全部构件,但她没有被伤病击倒,而是振作精神,打破了卧床一百天的常规,以顽强的毅力、超强的意志,进行自己独创的功能恢复训练,不久后这个倔强顽强的老人又出现在了考古工地上,所有考古队员都满含热泪鼓掌致敬,深深地被她的精神所感染和鼓舞。

李毓芳的事迹被选入了《巾帼风采·第二卷》,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办、全国妇联还专门拍摄了《巾帼风采》宣传片。她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格言:“既要海阔天空地想,更要脚踏实地地做,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

 

(供稿:刘瑞 吴海燕)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