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我的健康观:PK四种年龄——田雪原(2022-06-30)
  

编者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一个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人才荟萃的地方,也是高龄长寿老人很多的地方。全院现有离退休人员3448人,其中100岁以上4人,最长者年龄103岁,90岁-99岁265人,80-89岁927人。在此我们特推出“健康养生谈”专题,陆续刊发部分老专家学者的健康养生实践和体会,希望给大家以启迪和借鉴

 

我的健康观:PK四种年龄

人口所   田雪原

 

 

田雪原,1938年8月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发表专著36部,论文500余篇,多部篇译为英、法、日、俄、德等文。获首届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中华人口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及10多项部委级特别荣誉奖、一等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兼职教授。

 

回顾和总结一下我在健康方面走过的路子,总结出四句话:淡化自然年龄、激活生理年龄、平和心理年龄、践行社会年龄。从一个特定的视角观察,可以说,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怎样,是这四种年龄之间博弈的结果。

淡化自然年龄。一般讲人的年龄,即指自然年龄,以岁表示。对于自然年龄,古往今来留下西方炼丹术、东方仙山寻求长生不老药的神话,希望延年益寿。然而神话就是神话,谁也没有亲眼见到过长生不老的寿星。倒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等,长寿真的向我们走来。然而活得长≠活得健康,长寿+健康才是我们所要的目标。其实,寿命长短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后天因素只能起到一定的延长或缩短作用,我们只需要科学地生活、工作、学习,其余由它去好了,不要总是想到年老了、不行了。最好能将自然年龄忘掉,真正做到“不知老之将至”,就有利于健康长寿了。

激活生理年龄。一般地说,自然年龄同生理年龄有着一定的、必然的联系。人的脑细胞在50岁以后开始减少,脑重量开始变轻,智力开始下降。听觉下降最早,20岁以后便开始减弱,到了老年则减弱更甚。体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晚期出现体力不支是正常的现象。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或迟或早上做文章,延缓衰老,延长健康期。笔者认为可通过适度的运动求得平衡,即运动要适当,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质状况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信条是:迈开腿、管好嘴、调整好心态。

平和心理年龄。WHO将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社会健康并列为人类健康的“三驾马车”,足见心理健康之重要。生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老年如何调整好心态,我将其归结为平和心理年龄,就是要准确定位老年在人生坐标上的位置。就抽象的一般意义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认识人生角色的转换。角色的转换,可以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去理解。一方面表现为衰减和失去:身体健康的衰减和失去,体力和精力越来越不济,总体上由健康期步入带病期、伤残期;社会职责的衰减和失去,原来担负的社会工作让位给后来人,成为退休养老的自由人;行为观念的衰减和失去,过去从事的是社会需要的工作,退下来以后更多从事的是自己需要的活动,观念上由我为社会转变到我要为我,以减少社会为我。另一方面表现为增进和拥有:自由的增进和时间的拥有,老年由原来的岗位退居下来,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原来有官者变成“无官一身轻”,原来无官者也用不着早上班晚下班,24小时全由自己自由支配;活动的增进和拥有,由原来以单位为主的活动,变成以社会社区的活动为主,相对说来拥有一个更大范围、更多社会接触的舞台;观察评论的增进和拥有,如果说成年时期生活以干为主,退居下来以后则变成以看为主,拥有更多思考、评说的机会,因而有时间提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联系本人实际,虽然尚未进入这种角色转换,或者大部分尚未进入这种转换,但是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也有一个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即平和心理年龄问题。相信后来居上、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合乎规律的发展。退一步海阔天空,到了应该放飞心理年龄的时候,何不潇洒走一回!

践行社会年龄。平和心理年龄,不是放弃奋斗终身的事业,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多几分宽容,多几分潇洒,让更多的后来人共同推进事业的发展。就步入老年的个人说来,则要充分认识老年的价值。其一,作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经济价值;其二,作为经验积累的历史价值;其三,作为文化传承的社会价值。如此说来,老年对于社会并非毫无用处,“老而无用”是一个误区。对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老年学者说来,则可以有更多一些的作为。古今中外大器晚成事例数不胜数,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年研究人员,大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过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合格的社会年龄答卷,并非易事。我的体会是:一要不断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是也。二要坚持学术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科学发展的灵魂,当然也是老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有所作为的灵魂。三要勇于实践。笔者自2013年以来连续8年驾车从北京到海南,其中独自驾驶12次。2020年发表专著一部、论文3篇、出席国内外线上线下“健康中国50人论坛”等活动10多场次,且每次都要做主题发言。率先提出论证流行病谱、人与自然界博弈两个“颠覆性改变”等观点,受到社会较高关注。毋需多言,以本人为例并非想要炫耀什么,而是想道出感受至深的两句心里话:老年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要继续解放思想,车子照样开、文章照样写、调查照样做。这既是事业的延续,也是寻求健康、延长健康期的需要。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