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阿者科:白云深处的古村寨——“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征文(六)(2021-05-29)


阿者科——白云深处的古村寨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朱向霞

 

原以为“云上人家”是对哈尼族居住环境的美好形容,没想到哈尼人真的住在云之上、山之巅;原以为“大地的雕刻家”是对哈尼人吃苦耐劳的赞誉,没想到哈尼人真的用锄头、铁锹把山脉“刻”出了一条条曲曲弯弯的“等高线”,垒出了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梯田。在“说走就走”口号的感召下,我和丈夫多一走进了哀牢山深处,走进了哈尼梯田的核心区,走进了哈尼人居住的原始村寨。

1300年之前,哈尼人带着战争的创伤来到红河谷,来到哀牢山。在这高山峡谷中,他们引水挖渠、开山造田,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竟然造出了气势宏大、龙蛇飞动般的万亩梯田。面对层层叠叠、片片相连、一眼望不到边的梯田,我百感交集、热泪盈眶。探究一下自己内心的感动,一是源于梯田的壮美,二是源于哈尼人的百折不挠。

 

哈尼梯田日出

对于梯田,我并不陌生。年轻时工作的环境就有连片的梯田,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阔、如此惊艳、如此魔幻的梯田。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在元阳,我们到的时候,尽管水稻秧苗已开始培育,但整个梯田还处于灌水期,灌满水的梯田平静透亮,像镜面一样毫无保留地投映着天地万物。日出日落,它用金红的色彩诠释太阳的光芒;万里无云,它用蔚蓝的温情回报无边的晴空;白云飘过,它用云卷云舒展示云朵的飘逸;浓雾弥漫,它用忽隐忽现表现雾霭的神秘……元阳梯田的美,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中外名流,以至于,许多人都把它作为一生必去的目的地;以至于,见到它就会被感动得几乎泪奔。

 

壮美的哈尼梯田

元阳梯田的美,除了大自然的恩赐,更多的还是来自哈尼人的自强不息,来自哈尼人世世代代的辛苦劳作。哈尼梯田的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高度从海拔600米一直拓展到1800米甚至2000米,最多的梯级能达到4300甚至5000级。世界上哪有这么陡峭的梯田,哪有海拔跨度这么大、梯级这么多的梯田!在几乎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大山深处,哈尼人用最原始的工具,一锄一锄、一锨一锨修筑了这宛如天梯的田亩。在我看来,梯田展示的不仅是自然的美,更多的是哈尼人的顽强、坚毅、不屈不挠和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

 

哈尼人的日常劳作

由于感动,更想了解,于是便走进哈尼人的古村寨——阿者科。

“阿者科”,多么动听的名字,读起来像唱歌一样。在哈尼族的方言中,“阿者科”的语意是“最旺盛吉祥的小地方”。这个“小地方”没有辜负它那诗意般的名称,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阿者科是这次申遗中的5个重点村寨之一。之后,她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华社为它拍摄了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百年哈尼古村的旅游脱贫路》。

 

阿者科古村

我们下榻在 “原舍·阿者科”,一家在阿者科的宅基地上建起的民宿。它虽不像“希尔顿”“索菲特”“香格里拉”那样的大酒店名四海,却因同时具备森林、梯田、蘑菇屋、古村寨的景观而一房难求。这四种元素就是当地人引为自豪的“四素同构”。

 

“原舍·阿者科”民宿酒店

进入房间,隔窗远望,梯田波光粼粼,村庄炊烟袅袅,狗儿撒欢奔跑,老牛埋头拉犁,好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走上露台,环顾四周,看到不少游客冲着我们的民宿拍照,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就住在梯田中间,我们居住的哈尼特色民宿也是美丽乡村画卷中的一笔。真有意思,我们为观景而来,无意中自己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安排好住宿,便迫不及待地沿着田埂向村里走去。在阿者科的入口,遇见了中山大学驻

村研究生小芳。为了打造精品村落,有效地帮助阿者科实现旅游脱贫,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

团队派出研究生驻村轮流任职。此时小芳刚好有时间,乐意陪我们到村里走走,向我们介绍这个她热爱并愿为之付出时间和心血的村寨。

 

中山大学驻村研究生小芳合影留念

“阿者科全村有64户,479人,居住在50多栋 ‘蘑菇屋’里。这些‘蘑菇屋’被专家认为是元阳县保护最完好的哈尼族建筑群。”

“噢,原来那些盖着茅草屋顶的民居叫‘蘑菇屋’。”我点头表示明白。

小芳接着解释:“‘蘑菇屋’是哈尼族的传统民居,1000多年前,哈尼人来到现在云南的元阳地区,他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土坯和茅草建成了可以居住的房屋。山区雨水多,哈尼人的屋顶不能像我国北方民居那样盖成平面的,只能盖成方便雨水滑落、四面倾斜的。由于房顶的四个斜面用深褐色的茅草铺就,居高临下观看就像一朵一朵的蘑菇,故被世人称为‘蘑菇屋’”。

说完,小芳带我们来到一座蘑菇屋参观,我注意到这座蘑菇屋的外墙挂着“《无问东西》电影拍摄点”的木牌。传统的蘑菇屋一般有三层,底层圈养牲口,二层供人居住,三层存放谷物。我们参观的这座,一层用于养猪,二层主人居住。此时女主人正在屋子中间剁猪草,她热情地跟我们打过招呼后,便又旁若无人地埋头干活,看来她已经很习惯游客的参观了。

我大致观察了一下这层房屋的情况:面积不大,没有隔断,没有浴室,房屋中间有火塘,屋角有书桌,墙上挂着电视,靠门口的地方有一个冰箱,主人一家老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好像都在这一个房间里发生。

“在蘑菇屋里居住能舒服吗?”我脱口问道。

“当然不能与砖瓦房相比。毕竟,蘑菇屋空间狭小,采光不足。过去村民们认为,蘑菇屋是游客想看的,不是自己想要的,都想推倒用砖瓦房取而代之。《阿者科计划》的实施使村民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前嫌弃的老宅子原来是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金屋’,守住它,就是守住了自己的‘金饭碗’,保护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命脉。”小芳答。

走出蘑菇屋,我心中泛起了一阵苦涩。原来,为了留住乡愁,保住这处世界文化遗产,阿者科人做出了很大的牺牲。阿者科坐落在哀牢山海拔1800多米的地方,交通十分不便,汽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这些代步工具都没有用武之地。在村里,从此地到彼地除了迈开双腿别无他辙。交通的不便,必然会使整个村落相对闭塞、相对落后、相对贫穷。如果这里交通便利,村民的收入有点结余,也许这些“蘑菇屋”早就被推倒盖成砖瓦房了。然而,蘑菇屋若消失,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也必将被摘下。这真是一对难解的矛盾,一边是村民改善生活品质的诉求,一边是各界留住乡愁、保住文化遗产的愿望。“鱼”与“熊掌”舍谁取谁?

我把疑惑说出来,小芳并不否认。她说,要不是昆明理工大学朱良文教授和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配合当地政府实施各种扶贫措施,阿者科早就面目全非了。8、9年前,阿者科人虽然守着青山绿水,但却换不来金山银山;每年虽有近2万的游客前来参观,但村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于是村里一半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梯田撂荒,蘑菇屋破落,阿者科逐渐向空心村滑落。它的衰落引起了当地政府和各方各界的关注,毕竟,阿者科是少有的、保存了较完整的哈尼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村落,具有非常好的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2015年朱良文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在阿者科实施了《红米计划》。2018年,保继刚教授接受了元阳县政府的邀请,带着他的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阿者科计划》,指导村民成立了阿者科旅游公司。无论是《红米计划》还是《阿者科计划》,都是试图帮助阿者科摆脱“富裕而贫困”的窘境,自己造血,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彻底拔除穷根。

 

干净整洁的阿者科古村

与别的扶贫计划显著不同的是,阿者科旅游公司实行了股份制,所得收入30%归村集体用于后续的开发建设,70%归村民。村民获得的70%要分4部分执行。因为村民以梯田、蘑菇屋等实物和当地文化入股,所以分红时不能平均分配,分红所得与村民对村落保护的贡献挂钩。具体规定为:传统民居保护占40%,梯田保护占30%,居住占20%,户籍占10%。2018年2月计划开始执行,一个月后公司获利155700元,当年3月8日,公司进行了第一次旅游收益分红,64户人家获得了680至1600元不等的红利。之后,又进行了三次分红。四次分红合计,村民所得在8000元左右。跟城里人相比,这点收入算不上什么,但跟阿者科的过去比,四次分红已使他们的年收入翻了几番。

来元阳看梯田的游客往往只看到梯田的美,却不解种梯田的苦。元阳梯田主要农作物是红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一亩地的收获只有300斤,折合人民币约2000元,而耕种一亩地的投入大约也在2000元。农民辛苦一年,几乎一分钱不挣。所以说,阿者科分红的意义不完全在于钱,更多的是让农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绿水青山的真正价值,提高了他们保护梯田、保护蘑菇屋、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

小芳带我们拾级而下,向村子的中心区域走去。村里虽然开设了几家店铺、体验馆、农家乐,但这些小商业并没有改变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蘑菇屋仍被村民居住所用,绝大多数村民仍以耕田、纺织为己任。每天有许多游客来参观,但整个村庄没有一个人跟在游客后面推销商品,没有一个人在游客拍照后要求付费,更没有高分贝喇叭的叫卖声。村民的房前屋后没有乱堆的杂物,道路上没有乱扔的碎纸、塑料袋和饮料瓶,到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在村里游览非常轻松、非常自由、非常享受。

 

 游客在阿者科自由参观

“你们是怎样帮助村民做到的?”小芳很自信地答:“《阿者科计划》给村民立了“四不”底线。这四条底线是:不租不售,不引进社会资本,不放任本村农户无序经营,不破坏传统。执行之初,我们还和村民一起立了规矩,用村规民约来约束村民的行为。比如,‘村民不得私自以拍照问路等名义向游客收费’‘村内儿童不得纠缠游客索要财物’‘村民不得协助游客逃票’等。这些村规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正说着,一位小姑娘走到我们身边,很礼貌地叫了声“小芳姐姐”,小芳忙问:“有事吗?”“我妈妈请你去我们家一趟。”“好的,我陪客人参观完就去看你妈妈。”她们的简单对话让我十分感慨:“这孩子的普通话说得真好!”小芳说:“这也是我们《阿者科计划》的一部分。”原来,《阿者科计划》不仅要让村民在经济层面上脱贫,还要让村民在文化层面上一个台阶。

小芳告诉我们,驻村研究生要教村民和孩子们说普通话,提高村民与游客沟通的能力;教村民记账、卖票、搞卫生、使用计算机等技能,让村民逐渐学会管理和经营。比如,村口卖参观门票的大嫂,在村里负责导游的大姐,原来对卖票、导游都一无所知,但是经过培训,她们已能完全胜任。《阿者科计划》真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村里有一块比较大且比较平坦的石板地,这是村民用来集会、摆“长街宴”的地方。长街宴是阿者科村民非常重要的活动,过去只在村民结婚、生子、盖新屋和祭祀活动时才能举办,现在已成为游客的体验项目,只要游客需要,村民就会像过节一样,各家分头做出一、两桌菜肴摆成长长的一街宴席,让游客体验一下哈尼人欢庆的方式和氛围。不过举办一次长街宴几乎要动用全村的力量,所以游客想体验必须提前预约。除了长街宴,阿者科还推出了生态徒步、织染布艺、野菜采摘、梯田捉鱼等旅游体验项目,村民不出村,只要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就能有收入。

回到村口,与小芳告别。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中,活跃着一批小芳这样的莘莘学子,他们远离家乡,远离舒适而现代化的生活,用青春、汗水和智慧让贫困的乡村走上了创造富裕之路。他们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表彰的那些“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的年轻人。

《阿者科计划》制定之初,保继刚教授团队就为阿者科设立了3个目标:2018-2020年,全村基本实现旅游脱贫;2021-2025年,全村基本达到小康水平;2026-2030年,全村基本实现旅游致富。如今3年过去了,阿者科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目标——旅游脱贫。真希望中山大学的师生和阿者科人能按照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旅游致富。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