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民族所研究员 萧家成
我国自古为农业大国,传统饮食以素食——植物性食物为主。这有利于人体健康,尤其有利于老年人健康长寿,客观上是有其合理性的。调查研究认为,中国的肥胖症患者,心脏病、直肠癌和乳腺癌患者的比率都比美国少得多,就与这种饮食结构直接有关。
但在西方,素食主义者大部分是社会名流,这很耐人寻味。在早年,有传统的素食主义,因为反对残害动物而不吃肉。在当前,又有新素食主义,因为注重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身材而不吃肉。另有相当一部分人,因疯牛病一度流行、感到害怕而不再吃牛肉或其它肉。还有的人,因为从哲学角度,认为把动物杀死然后吃掉,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坚持不吃肉。
公元前6世纪开始倡导素食主义的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位斯主要以植物为食,尤其喜食卷心菜。据说,他曾付钱给渔夫,让他们把捕到的鱼放归大海。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吃动物的肉,会使人类变得更具暴力,而且,他的穿戴从不与动物的皮毛沾边。俄罗斯作家《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认为正是由于有了屠宰场,才有了战场,主张“素食和平主义”和出于人道主义而吃素,反对屠杀生物,哪怕是老鼠。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认为食肉性动物比食草性动物更残忍、更具攻击性,主张人类应吃素,避免孩子变得更贪婪、更凶残。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瓦格纳认为吃素能使人类变得更温和,帮助人类重新找回失去的乐园。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独立的领袖、号称印度国父、“非暴力”哲学思想倡导和传播者甘地,也称圣雄甘地,从19岁开始就是素食者,写过5本素食主义的著作,认为肉类食品不适合人类,要消除暴力,人类就应当素食,并强调,停止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屠杀动物是人类精神发展的要求。德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认为,对身体最为有利、最有助于提高人均寿命的方法莫过于吃素了。意大利杰出画家、哲学家、科学家、建筑家、工程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三巨匠”之一达·芬奇早就不吃肉,他的记事本上有许多关于素食的记录,并认为总有一天,人类会禁止杀害动物,就像现在人类禁止杀害同类一样。英国剧作家,评论家萧伯纳从25岁开始吃素,说他厌烦了“吃被杀死的动物”,直到临终前仍有不少人问他为什么一直显得那么年青,他讥讽吃肉的人是“以动物尸体为食的人”,看起来比他们的实际年龄大。
近年来,素食已在逐渐成为美国饮食的主流,并风行全球,人们以“吃素”作为生活品质的象征。在人们餐桌上,肉类比重越来越小。美国康奈尔大学
历史上,我国人民本有素食传统,而且,长期的历史事实已证明其优越性。但当今,在生活逐渐富裕的情况下,人们的饮食却产生一些误区,如:很多人认为,只有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才是“富裕”、“进步”的表现:更有人认为,只有多摄入肉食,才能身体强壮、人高马大。殊不知,这样就让自己的身体向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敞开了大门。还有多油、多盐的问题,认为既然吃素,多点油盐没有关系;或者认为是素菜,还不多放点油盐?其实,吃素也有合理搭配问题。例如不能光吃粮食和蔬菜,还必须搭配植物蛋白丰富的豆腐、豆制品。虽然植物蛋白的最大缺点是所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完全,但总比完全不摄入蛋白好,这样,营养才较为全面。
素食者把水果蔬菜看成是过于丰盛的、高糖、高脂肪食物的“解药”,认为胡萝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其它一些防老化剂,并有一些神奇的分子能“捕获”那些导致人们身上的细胞变性的自由基。素食主义者有许多观念和行为是具有科学道理的。他们说,每天多吃水果蔬菜的人,患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几率会降低。这些应该说是千真万确的,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这样。
素食主义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饮食与营养的关键在于全面与平衡,只有合理均衡的营养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蛋白质和脂肪虽然不应多吃,却也不能不吃,应科学地、按比例地进食。荤素的比例一般以1荤︰4~5素为宜。英国医学家研究,动物脂肪、胆固醇的摄入量应控制在一天不超过300毫克的范围内,同时多进食含淀粉、植物纤维的食物,就能大大减少心肌梗塞、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可延长寿命9年以上。脂肪、胆固醇在人体内存积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完全没有就更不行。一些胆固醇或脂肪含量高的食品,例如禽蛋,胆固醇含量虽高,而其所含的卵磷脂却是组成细胞或帮助骨骼愈合的重要物质。完全不吃肉,偏食水果蔬菜,会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甚至早逝。反之,营养过剩,人体的能量代谢失去平衡,又会导致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危害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营养会缩短寿命5 - 7年。
为什么素食主义者大部分是社会名流?这或许有某种社会心理上的根源。正如法国社会人类学家让•皮埃尔•普兰所说,“要在现代社会引人注目,必须长得苗条。以前我们身处一个以胖为荣的世界,而现在,肥胖却成了疾病的代名词。”素食是有助于人们长得苗条的。或许,还有另一层文化上的根源。素食主义本身是一种智者的思考,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选择食物往往从经济(能否承担)上考虑多,要不就是从美味(好吃、爱吃)上考虑。其实这是非科学的、非理性的,而且通常是有害健康的。
[注]1983至1989年,在坎贝尔教授的组织下,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为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多家权威机构合作,在中国24个省区市的69个县开展了3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最后写成《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