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老龄风采
马西沙:笃定民间宗教研究道路(2016-10-18)

 

 

  民间宗教是中华民族漫长而纷繁复杂的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宗教信仰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马西沙在构筑民间宗教史体系的道路上,默默走过了几十年。如今,谈到马西沙,学者都会提到《中国民间宗教史》和《中华珍本宝卷》两部著作。

  选定研究之路

  1964年,马西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修文学史专业。在北大,文史楼二层的图书馆是他最喜欢的地方。“在那里我广揽古今中外名著,并在郑振铎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中读了第11章宝卷。这部分内容给我的震撼很大,没想到日后会成为我从事研究的主要内容。”马西沙告诉记者。

  1979年,马西沙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并将中国民间宗教定位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当时,很少有人涉足中国民间宗教,做研究意味着要从整理、搜集原始资料开始。朋友都说:“老马你换专业吧!研究民间宗教鲜有先例,就是一团乱麻。”但马西沙还是决定坚持下来。

  自此之后,坚持与沉寂、寻阅史料和写作成为马西沙的生活。那时,他每天都会前往位于故宫西华门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每天早上他都是最早一批到档案馆的,中午买两个馅饼便是午饭,晚上一直待到档案馆关门才肯走。在坚持中,他也逐渐找到了做研究的乐趣。

 倾心构建体系

  1982年,马西沙硕士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工作。他一面开始研究罗教与青帮,一面开始搜集宝卷史料,同时并没有停止对其他民间宗教的探索。

  马西沙这个名字越来越为学界熟知。1989年,他的第一部专著《清代八卦教》出版。他在书中还讨论了捻军、黑旗军、一贯道、义和团与八卦教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

  由于民间宗教领域之前很少有人涉足,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利用,马西沙只能在史料的大海中不断搜寻。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间宗教研究”期间,马西沙不但继续在明清档案馆查阅档案,还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图书馆及各省市图书馆,广览官书、方志、笔记杂录等。数年间,马西沙及同仁的足迹遍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福建、浙江、四川等省,拜访古寺名刹、民间行家不计其数。在历经了艰苦的田野调查之后,马西沙掌握了大量有关民间宗教的一手资料,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92年,马西沙与韩秉方合著的《中国民间宗教史》问世。

  马西沙在研究的同时还注意搜集整理宝卷。其中,大型史料集群《中华珍本宝卷》共三辑三十册,两万四千余页,是规模空前宏大而完整的一部珍本宝卷集。作为《中华珍本宝卷》的主编,马西沙从一千五百余种宝卷、五千余种版本中,搜集了一两百部珍稀的元、明、清宝卷,其中孤本达数十部。《中华珍本宝卷》中多数宝卷未曾公开面世,更未曾出版。

  学术研究为人民

  年过七旬,马西沙依然每天手不释卷,不断钻研。目前,他正着手《宝卷的历史渊源》与《明清宝卷研究》两部著作的写作,还计划完成“中国社会和中国民间宗教政治方面的相互关系”的著作。

从事研究几十年,马西沙一直将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话奉为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在感叹祖国繁荣富强的同时,马西沙也时刻提醒自己,“研究历史的也要接地气,为民族服务,为人民做学问”。

(转载自20160926日《社科院专刊》记者:张春海 苏培)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